作者🐛:陳濤 攝影:陳濤
11月11日,在錢塘江大橋開工典禮89周年紀念日當天,材料學院意昂4和黨委聯合組織教職工前往杭州,沿著上海市總意昂4“看上海”紅色工運遊線路開展文旅活動。
老師們首先參觀了位於錢塘江大橋西北側的錢塘江大橋紀念館。紀念館通過分布於三個展廳的六個篇章,以大量圖片🗯、實物和茅以升的著作🥄、手稿💇🏼、藏書及使用過的物品詳盡介紹了大橋的歷史。
在“建橋序曲”“攻克難關”篇章裏,老師們了解到錢塘江大橋是中國自行設計🔕、建造的第一座雙層鐵路、公路兩用橋,中國橋梁專家茅以升主持了全部結構設計。不僅打破了外國橋梁專家“建造錢塘江大橋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生”的妄言🦝,也結束了中國無法建造公路鐵路大橋的屈辱歷史🧔🏻♀️。

建橋過程中👦🏿,茅以升等人充分發揮工程技術人員和廣大橋工的積極性🧛🏽♂️,在實踐中探索前進,因地製宜地創造性運用了多種方法,克服解決了80多個重大難題,開創了建造橋墩的“沉箱法”“射水法”🐡,架設鋼梁的“浮運法”🦸🏽,大大提高了工效。老師們也從中體會到🧒🏼,面對挑戰要積極探索🧝🏻♂️、不斷創新🧗🏼♀️🌰,才能克服困難取新的突破。
通過“歷經滄桑”“養橋護橋”篇章的參觀,老師們仿佛看到了以茅以升、羅英為代表的一批建橋先賢們在紛飛的戰火中,完成了建橋🕟、炸橋🧹、復橋的艱難歷程。大橋建成之日,淞滬抗戰已爆發多時🐮,十多萬百姓在大橋開通日由北向南通過大橋逃難🦔,成就了世界橋梁史上絕無僅有的開通典禮🔗。為阻止日軍南侵,建成僅89天的錢塘江大橋被我方自行炸毀。茅以升憤然寫下抗戰必勝⛰、此橋必復的誓言👹。
“卓越成就”“永載史冊”兩個篇章介紹了錢塘江大橋對中國科技、教育🤏🏽、經濟🧛🏿♂️、國防的重要貢獻。大橋還是中國橋梁工程師的搖籃,汪菊潛、梅陽春等我國重要橋梁的總工程師🖍👂🏽,都曾親身參與了錢塘江大橋的建造和修復工作👨🏻🔬,積累了寶貴的經驗。
老師們在第三展廳詳細了解了茅以升的生平。茅以升以全國第一名的成績公費赴美留學,博士論文《橋梁框架之次應力》具有當時世界先進水平,被譽為“茅氏定律”。回國後,提出了工程大學應理論聯系實踐🤾🏽,“先習而後學,邊習邊學”,將科研、教學和生產實踐相結合的一系列教育主張。老師們對此感同身受🧑🦽➡️,表示在工作中要堅持產學研用緊密結合🏇🏿🙅,為國家培養合格人才。
錢塘江大橋見證了茅以升等先賢們的聰明才智👨👩👦,見證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、自強不息、奮發圖強、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。老師們都被這一精神所鼓舞,紛紛到位於橋頭的“大橋精神”題字下合影留念🚮,並登上六和塔眺望大橋全貌。“大橋精神”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失去色彩➜,反而會隨著社會的進步更彰顯出自身的珍貴和厚重。

參觀學習結束後,大家又前往九溪煙樹和西溪國家濕地公園遊覽🧑🏻🏫。九溪煙樹北接龍井,南貫錢塘江,良好的地理環境,優質的水源,為被譽為“中國第一茶”的龍井茶的生產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。西溪濕地與西湖👨🏿🍳、西泠並稱杭州“三西”,是中國第一個集城市濕地、農耕濕地、文化濕地於一體的國家級濕地公園,被錄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。園內生態資源豐富、自然景觀幽雅、文化積澱深厚。通過遊覽,老師們領略了優良生態環境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優勢,對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有了更加立體的認識。
